作者:admin 點擊次數:40 發布時間:2022-06-09
綜合編譯 王梓
16歲的漢娜·魯賓努力成為美國國家公共電臺(NPR)口中的“活動人士”。在美國青少年運動“為我們的生命而游行”中,她要求美國政客們聽聽年輕人要求控槍的呼聲。
NPR于6月4日報道稱,隨著21個人在得克薩斯州羅布小學大規模槍擊案中倒地身亡,全美的學生和家長再次陷入恐懼。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統計稱,自1999年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以來,美國已有30多萬名學生經歷過槍擊事件。
11歲的米婭·塞里羅在羅布小學槍擊案中幸存下來,她的朋友和老師在她眼前被殺害。米婭把朋友的血涂在自己身上假裝身亡,騙過了兇手。“這個孩子似乎平安無事。”美國??怂剐侣劸W稱,當天晚上,米婭從“求生模式”中清醒過來,哭得撕心裂肺。
“每次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,人們都呼吁學校加強安保,以保證他們的孩子不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。”英國廣播公司(BBC)援引美國校園槍擊問題專家的發言稱,金屬探測器、X光機、武裝警衛、員工帶槍成了美國校園的“常態”,學校已經習慣了為應對大規模槍擊案做準備,越來越頻繁地評估威脅、制定應急計劃、成立危機小組。
美國槍支管制倡導組織“為每個城鎮帶來槍支安全”的數據顯示,美國超過95%的小學進行過應對槍擊案的演練。在一些逼真的演習中,扮演槍手的蒙面男性會攜帶假槍,學生會被涂上假血,扮演受害者。
不過,這些演習沒有得到家長們的認可,成了最受爭議的校園政策之一。
“為每個城鎮帶來槍支安全”組織表示,沒有研究顯示這類演習取得了實際效果,但有證據稱它們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害。2019年,印第安納州一所學校因演習使用的假子彈令學生和教師受傷、受驚而招致批評。曾有家長表示,演習期間被困在廁所里的孩子患上了創傷后應激障礙,直到一年后仍對學校里的廁所感到恐懼。
校園問題專家向BBC指出,這類演習多是為成年人設計的,旨在訓練校方員工與執法人員;相較之下,“讓孩子們滿身假血躺在地上扮演受害者毫無意義”,可能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參加過演習、本應有能力應對危機,結果產生更嚴重的“幸存者創傷”。
專家警告稱,校園槍擊案的影響遠比人們以為的更廣泛,即使沒有直接遭受暴力,青少年也會受到“內傷”。“衡量校園槍擊案的代價時,我們計算的往往是傷亡人數和受害者家庭的數量,但還有更多學生在目睹槍擊后幸存下來。”美國斯坦福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羅辛·斯萊特說。
美國華盛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2021年的合作研究顯示,在槍擊案中幸存的學生更可能長期缺課甚至肄業。另一項研究發現,在發生過校園槍擊案的社區,20歲以下人群中使用抗抑郁藥物的人數增加了21%。
這代美國年輕人已被貼上“大規模槍擊一代”和“校園槍擊案一代”的標簽。美國《紐約雜志》稱,千禧一代和Z世代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受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創傷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譴責槍手“偷走了孩子們的未來”。
“他們是在大規模槍擊事件中長大的一代。”BBC稱,槍擊事件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,但仍不足以撼動美國社會特別是共和黨及其選民對槍支的擁護。
即便是被稱為“槍支管制黨”的民主黨,也一直避免將控槍作為主要競選議題。“美國變得無法治理,不是因為政治分歧、抗議或不文明,而是因為這個國家不愿保護和關心公民——女性、少數族裔,尤其是兒童。”美國《紐約時報》專欄文章寫道,“連兒童都不愿保護,美國算什么文明國家?”
在“無人控槍”的局面中,恐懼與憤怒正在塑造“校園槍擊案一代”這個新的選民群體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政治研究所2018年的調查發現,30歲以下的美國選民中,多達70%的人認為關于槍支的法律應該更加嚴格,遠高于2013年的49%。
“在我們還不知道槍是什么東西的時候,我們就接受了躲避槍支的訓練。我們這代人很早就接觸到死亡的概念,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槍支帶來的危險。我們很早就被迫認識到,任何時候都可能有人闖進學校,傷害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,因為得到一把槍很容易。”《紐約雜志》稱,種種跡象表明,這代人未來將使槍支暴力成為真正重要的政治問題。
從加州的舊金山到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,再到“擁槍盛會”美國全國步槍協會年會的舉辦地得州休斯頓,“為我們的生命而游行”運動的學生和青年組織者們計劃舉行全國性的抗議活動。美國《國會山報》稱,這些年輕人希望6月11日在首都華盛頓特區發起游行,并呼吁立法者與他們面對面溝通。
他們提出以多管齊下的方式結束槍支暴力:美國政府應該更積極主動地解決貧困和精神健康問題;嚴格控槍,包括高容量彈夾;要求槍支行業及其說客承擔更多責任。
“我們要傳達的信息和要求很簡單:我們不會被立法者繼續挾持。在自己的社區里感到不安全,是我們不能容忍的。”組織者在“為我們的生命而游行”運動的網站上向政治人士喊話稱,“無論你代表哪個黨派,如果你不支持像購槍背景調查這樣能夠挽救生命的措施,我們就會在今年秋天及未來的選舉中投票反對你。”
來源:中國青年報客戶端